Someet封闭,“小众”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继续吗?
浏览:312 时间:2021-10-27

文本/东也下降

近日,Someet创始人白惠泽,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《是时候说再见了,致Someet用户的一封信》的文章,引起了不少关注。文章的核心是“某人”应该被关闭,很多人对此感到遗憾,但很多人都很困惑,不知道“某人”是什么。

Someet其实是2015年成立的兴趣活动社交平台,秉承“人人都是组织者”的理念,针对大城市的年轻人,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发起和参与线下活动,而这些活动的本质就是聚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,打破以兴趣为核心的“社交壁垒”。

其实不仅仅是Someet,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平台都不能算是“大众”业务。虽然白惠泽在文章中表示,萨默特的摔倒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或“做不到”,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新阶段,事实远非如此简单。

起源于国外如火如荼的兴趣活动,进入中国,后社会事业不温不火,原因复杂。但如果不能成为“大众企业”,就一定没有未来?在中国互联网市场,“突破圈层”、“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”被视为常态,但这并不是绝对的,因为“群众”并不意味着成功,“小众”并不意味着失败。

一是受众少且独特,活动社交平台诞生了“小众”

严格来说,主动社交平台的形式起源于国外,早在pC时代就已经兴起。

Meetup成立于2002年,是最早活跃的社交网站之一。用户可以发起或找到一些本地活动,包括健身、音乐、语言学习等。Meetup使用各种活动来帮助人们互动和建立人际关系。2017年,它被WeWork以2亿美美元收购。2019年,Meetup在全球拥有超过4400万用户。

当时的互联网活动社交平台Evite自称是“顶级互联网活动策划网站”。据统计,它每小时发出2.5万份邀请,每天发出60万份邀请。当然比不上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量级,但在当时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
从那以后,我的空间超过了Evite,每天有70万个邀请。2009年3月,MySpace采用了SlingshotLabs集团开发的应用,完善其社交地图,升级群发邀请等功能。

当时脸书的活动业务已经有很多热门功能,据说用户每个月发起250万个活动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脸书持续成长发展,形成了活跃的社会矩阵。2016年10月,它推出了一款名为“Events”的独立App。

用户可以记录他们将要参加的活动,并查看朋友“可能有兴趣参加”的所有活动。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他们的位置、兴趣和时间安排建议他们应该参加哪些活动。2016年将有超过1亿用户使用该功能。

从国外社交平台的发展历史来看,已经快20年了,势头相当不错。然而,当这项业务进入中国,时,它似乎并不广为人知。这里面有很多因素。

第一,中外国情文化背景不同。

欧和美国家的人普遍注重自娱自乐和个人消费,从不吝啬自己的利益。他们不仅爱玩,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。这也与欧和美国家的个人经济水平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。有了“闲钱”和宽松的休息时间,你可以为自己的爱好付出更多。

但这在中国行不通虽然中国人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,但与欧、美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。大多数人还在奋斗线上,即使有闲暇时间,也被各种线上娱乐活动和传统线下活动所占据。对于关注利益的线下聚会,大多数人并不“感冒”。此外,这种活动没有目的,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,因此不能在中国推广

第二,“小众”的特点是由这类活动的目标用户和气质决定的。

比如somet的目标用户一开始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,意思是“小但美\",”,而somet创始人白惠泽,曾经是“青年洞察研究员”,深度融入一二线城市的青年文化和当地青年生态。

Someet上面的活动大多是目的性比较弱的活动,比如做首饰,做鸡尾酒,抖腿。中国人认为“无利不起早”,似乎这样的活动不能让参与者获得真正的利益。而且很多活动都有很强的“文艺气质”,本身就有“高低贵贱”的意思,就是“孤立”群众,自然不可能对群众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。

第三,社会活动行业本身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

与国外近20年相比,中国这一行业的发展还不到10年,成熟度还不够。此外,中外“土壤”不同,可以在国外快速推广的活动社交平台在中国发展缓慢,虽然“体验经济”在中国,已经成型,但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培育。

另外,从这类平台本身来看,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。以豆瓣同城为例。与其他应用相比,豆瓣同城在新兴的几年里活动集中,界面清晰,用户体验良好。那时,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,豆瓣同城在pC时代活跃的社交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。

然而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豆瓣同城依然停留在pC时代的流量经济状态。App只能查询活动,无法实现线下参与者之间的互动,无法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。此外,其他社交平台也出现了,夺走了豆瓣同城,的大量流量,以至于豆瓣同城逐渐衰落。

somet创始人白惠泽,的文章中提到,2017年融资失败后,somet经历了公司债务、半年未发工资等困境。虽然从去年开始公司自己的业务再次受到重视,但团队的大部分精力仍然投入到营销项目上。

即使是中国活跃社交行业的头部阵营Someet,以及深耕多年的豆瓣同城,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,这说明其他同类产品做得并不好。

这样,社交活动的业务在中国注定成为“小众”但“小众”是否意味着失败?

第二,“小众”不是失败,活跃的社交平台可以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进

在中国互联网市场,入局用户总是想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,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。四处奔波,抓住第一次机会.很多互联网行业兴起就要这么做,这似乎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“标准”。

但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偏见:作为互联网平台,如果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,就意味着失败。但实际上,这是一种误解,至少对于活跃的社会行业来说不是。

首先,从定位来看,中国的社会活动都是针对小众群体的。扩展是另一回事,服务好这些固定用户很重要。

现在小众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取得突破。想想哔哩哔哩和小众今天,哔哩哔哩发布的2019年Q4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显示,哔哩哔哩营收同比增长74%,Q4月平均月付费用户达到880万,同比增长100%,营收首次突破20亿元。

经过多年的努力,哔哩哔哩也取得了成功。它也是针对年轻用户的。同样有趣有趣,活动的社交平台也有。而且,从数据来看,社交平台的活动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。Someet在五年内举办了数万场活动,拥有近46万用户、4万多名参与者和4000多名赞助商。

这种数据可能比不上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,但从中国活跃社交产业的发展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,而且,活跃社交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它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将打破时间、空间和身份限制的线上社交的特点转移到了线下,既满足了用户对线上社交的需求,也让用户能够在线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。线下社交比线上社交粘性大得多,可以最大化社会价值。这些特征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非常重要,可能会对社交平台之后的发展和实现起到重要作用。

活跃的社交平台在内容设置上往往新颖有趣。豆瓣同城戏剧、音乐会、大V演讲、面包猎人手工课、鸡尾酒准备体验、Someet的黑暗音乐会、二手酒吧、阿根廷探戈等等。而现在,即便是在美集团这样的大平台上,在“休闲玩乐”的分类中,也有“密室”、“DIY手工坊”、“聚会厅”等项目,这也证明了在以兴趣为核心的社交活动领域,前景还是不错的。

虽然活跃的社交行业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,平台的运营和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,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,应该继续朝着目前的方向发展,弥补过程中的不足,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或者所谓的“互联网行业规则”而刻意改变方向。毕竟,一开始就决定走小众路线。成功没有标准的定义,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。对于活跃的社交平台来说,把握好“小众users”就是成功。